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贺兰云海洗涤厂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贺兰云海洗涤厂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古代律诗中有用动词、名词、形容词对仗数词的吗?
在律诗四联之中,对仗不是必须的,也可以对得不工。甚至你也可以不对。比如崔颢《黄鹤楼》“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”
精准的对仗叫工对。
如果题主所言是精准对仗的话,名词也得是带有数字色彩的名字。比如杜公“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”在这一联中,“丛”没有精准的数量,只能是“若干”,或者“聚集在一起”,而“孤舟”指的就是一条小船。也就是说,“丛”在这里是形容词,“孤”可是是数词,表示“一”,也可以是形容词,表示“孤独”。
比如杜公有一首《一室》首联就对仗,“一室他乡远,空林暮景悬。”在这一联中,“一”是数字,“空”即是形容词,也是数词,这个数是“0”。即,形容词完全可以对数词,而且会形成工对。当然前提是,这个形容词存在或同时拥有数量的含义。比如杜公《江边星月》第一首的颈联是“映物连珠断,缘空一镜升。”,显然那个“连”真正的解读是许多个珠子串在一起,虽然没有固定的数量,但许多就是一个数量。还有“关山同一照,乌鹊自多惊。”也是如此。
此为工对。
那么动词有没有呢?有!
杜公有《白帝楼》颈联为“腊破思端绮,春归待一金。”这个“端”貌似是动词,但实际意义却是数量词,古人两丈为一端。杜公《秋日寄题郑监湖》第一首颈联“磨灭馀篇翰,平生一钓舟。”这个“馀”在这里就是动词,指剩余,留下。巧的是这个馀虽然是动词,却也含有数量之意。即剩下一些,留下一残,残余一些。
因此,如此是工对的话,是可以用形容词,用名词,用动词的,但是有一个前提,就是这个不是数词的词含有数词的意味就可以了。
而且,有的时候,尽管有数字,却不意味着是数词,比如杜公《鸥》颈联“雪暗还须浴,风生一任飘。”这个“一”就不是数词,而是副词,比如“长烟一空”这个“一”却是形容词,成语“一见如故”的“一”是名词。
问题:古代律诗中有用动词、名词、形容词对仗数词的吗?
王力《龙虫并雕斋文集·语言与文字》解释过对仗:
但是古诗词中常见到词性活用,也有借对、邻对等宽对的现象,因此会看到一些词性不相同的对仗。
律诗中的对仗要善于使用宽对,在古人的作品中,优秀的律诗对仗多数出自宽对。
第三、四句:新主 对仗 昔时。这种对仗人物对仗时间,门类相隔太远。今天的诗人敢于这样对仗的,都是研究诗词比较深的诗词,新学诗的人往往担心被读者指责而不敢使用。
1、杜甫的《上白帝城》是一首五言排律,节选如下:
天欲今朝雨,山归万古春。 “今朝”对“万古”,都是时间名词词组,其实很工整。其中“今”对“万”,名词对数词。
2、“风尘”对“三五”
广宣 (唐)《九月十五日夜宿郑尚书絪东亭,望月寄杜给事》
霜天晴夜宿东斋,松竹交阴惬素怀。迥出风尘心得地,可怜三五月当阶。
首先说“动词、名词、形容词”这类的词性说法是来自西方国家的,是***的产物,一百多年而已。在我国历史只有动静虚实。我们都知道汉字一字一义,我们的先人写诗是用字义写,并不是什么词性这些西方的东东。“对仗”也是后人自己总结的,包括王力先生。在我们古代没有对仗一说,有“对偶”,现在写古典诗词的,大多数是自己爱好,或者是在某某网络学校跟学,并没有一点古汉语知识和常识,他们甚至反对古汉语,所以写出来的东西,看上去花里胡哨,貌似工整,其实根本没有可读性,没有一点内涵可言,就像一汪清水,一眼望到底,所以他们写的不是律诗,是按律诗格式写的打水诗而已,连油也够不着。写古典诗词对古汉语有一定造诣才是基础。
【诗坛漫话】(第11期)
古人的有些律诗有一个有趣的现象。律诗的颔联、颈联,一般需要对仗。有的表面上是数词对名词或者数词对形容词。但是,仔细看,实际上是名词对名词。
这是怎么回事呢?下面我就来说说看?
(一)
明代杨基《春草》的颔联:
六朝旧恨斜阳里,南浦新愁细雨中。
六对南,是数词对方位词,方位词也是名词的附类。
但是,六朝和南浦就是名词。
六朝指历史上的吴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,都是在南京建都,所以称为六朝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贺兰云海洗涤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贺兰云海洗涤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