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北京密云服装厂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北京密云服装厂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在六七十年代一个农民干一年活,到底总收入有多少?
一年顶多200多元,但这是真金白银。
草民是60年代出生的人,对那个年代的二三事记得点点。
①名称不同。那个时候,县下面是人民公社(现在叫做镇)→大队(现在叫做村委会)→生产队(现在叫做村小组)。现在的村民,那时候叫社员。那时候,比较注意培养“根正苗红”的干部,下乡干部成了***的“三同户”。
②集体劳动。那时的社员,由生产队长安排参加集体劳动,记工分年底折款分红。青壮劳动力参加较重的劳动,年龄大的劳动力参加轻松劳动。那个时候,年底分红时,一般强劳动力能拿到200多元的收入,其他人少点。家庭有病人的,平时借款,年底又成了欠账户。
③物质缺乏。当时生产水平不高,生产效率也不是很高,农民种水稻要交公粮(农业税)和军保粮、教育粮、水利粮等,剩余的留着自己吃,留些粮食喂猪、鸡、鸭,拿去卖的很少。当时穿衣的布、日常吃的肉、粮食、白糖、食用油等等都比较缺,凭票购买。
④心态平衡。虽然不富裕,生活条件差。但村民同劳动同分红,贫富差距不大。有村民得病,全村人探望,村民不会自私,相处比较融洽。离婚和偷东西是耻辱的事情,那个时候离婚和偷东西的很少。村民家是不用锁门的,因为十分安全。
⑤社会进步。如今物质丰富了,生活条件好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这是党的政策好和改革开放的结果。我们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那个年代的生产和劳动方式,社会总是在解决矛盾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。现今也有现今的矛盾,都需要改革进行解决。
这个范围太大,又不是全国统一核算。就今天,比如公务员、教师工资,可是全国统一吧。但那也是基本工资,实际到手的各地区同一级别相差几千元还有。
现在回到生产队时期二十年,一个农民干一年活,收入多少。我知的,10分(1个劳动日)工,最多年终分配1元多,最少一5分钱。以一个强男性不偷懒肯吃苦能干各种农活、尤其是重体力农活的,一年450个劳动日左右,最高可收入500多元,约合当时稻谷5000斤价格。一般三五角居多,最高收入200元左右,约合不到2000斤稻谷价格。通常男劳力一年挣350个、女劳力300个左右。
最少的就算一5分,那最强劳力倒负20多元,相当于倒贴200斤稻谷。
只不过,当时粮食全上***的,也不是生产队收多收少全自己分配,更不是有钱就能买的,没钱不给***(含国家救济),但有多有少。
有人问,做工负收入谁还做,不做不是更好?大多有特别原因,比如天灾、土地征用无收等,付出成本无收入。但国家有一定补助或救济,做工的生产队核算是负,实际不会自己拿钱出去,大多是亏多亏少抹平,以实际情况补助或救济,做工多的或吃点"亏",但客观事实摆在那,没见有人闹事,说不合理。
在六七十年代一个农民干一年活能给十个小孩吃保肚子、供其上学读书初中以上、孝敬父母每月五斤大米、每年十斤肉二斤油、总之撑起一个十口之家以上的人多得很、大家都很快乐,干劲冲天,担二百多斤走五十华里的农民多如牛毛、你说到底总收入有多少。
我生长在乡场上,虽不是农民,但周围邻居,一条街上95%都是农民,因此,对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比较熟悉。
当时,农村干活,集体出工,男男女女,老老少少,凡年滿16岁,都可以出工干活,每天由生产队记分员登计记工分。一般青壮年,做一天,记10分,年龄大的,记工8分。天晴才出工,下雨天休息,没有工分。每个农民,实行年终诀算,10分为一个工,除去雨天和节***日,一个人,一个月最多也就25个工。条件好的生产队,有副业收入,每个工(10分),约有七八毛,上1块钱的生产队极少,一年下来一个全劳力也就200多元,算比较富裕的生产队了。条件一般的生产以,每个工约五六毛,一年下来也就150元左右。条件差的生产以,每个工在兩三毛左右,一年来还不到100块钱。有的家庭人口多,全劳力少,干了一年,年终诀算收入为负,不仅没有一分钱收入,反而要倒补生产队的钱,称为“倒补户”。
当时,全国农民生活都极其艰苦,粮食不够吃,收入很低,生活质量差,普遍日子都不好过。改革开放几十年,取消了人民公社,实行包产到户,发生翻天覆地巨变,才有了今天农民的幸福生活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京密云服装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北京密云服装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